专访杜笃之——台湾新浪潮电影的技术派报告(一)

好文推荐
专访杜笃之——台湾新浪潮电影的技术派报告(一)

演员有自己的特质,自己的声音表现,导演当时会觉得这个戏演的很好,里面有一半的影响是他的声音。其实后来也是用配音的,但是我们是找回他自己回来配音。比方说,像张艾嘉她就自己来配,好像《海滩的一天》里面所有的声音张艾嘉自己配了很久的,我们配音配到就是希望她连吞口水都要照那个节奏配出来,你吞口水可能会吸一口气才讲话。

        杜笃之是行业人士眼中典型的技术派,校园女生口中常提到的理工男。他们常常看似无趣,专注技术,行动第一,不善言谈,也因此往往有大志趣和大作为。搜索引擎提供的百科资料对他的描述足够详尽,杜笃之“为台湾新电影运动几乎所有主将的电影录过音,是具有世界级水准的电影录音师。”对影迷而言,TU Duun Chih”意味着极强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保证。


台湾著名配乐师杜笃之,2010年凭《艋舺》获台湾金马奖最佳音效奖台湾著名配乐师杜笃之,2010年凭《艋舺》获台湾金马奖最佳音效奖

  在杜笃之台北工作室采访的2个小时里,人来人往,都是生意。我们常常被各种杂音扰乱分神,杜笃之则安之索素,专注于访问。对于我们的每一个采访要求,他都频频点头“好、好、好”。其衣着朴素,脸挂微笑,如同邻家大伯。生活中的质朴与成就的辉煌,反差巨大。也如同他与杨德昌的关系,一个低调,平和,一个高调,极端,却始终相知相惜,五年后再谈及当年共事细节,他或是抚掌大笑,或是低头叹息,“当我碰到很大的困难的时候,我都会看着他的那个照片,我总觉得说他有在我的周围,然后继续支持我”。

 

        杨德昌在去世前几年接受媒体采访时候,这么评价杜笃之:“台湾电影之所以具有一流品质、成为一流品牌,是因为有这个心,有这个兴趣,爱这个东西,想要做好它;你一定会碰到问题,但会解决;好好去做,其他的其实都不是问题,都会过去的。杜笃之就是最佳例证,他已经建立起他的品牌,你说台湾电影工业不景气,可他却忙得不可开交。”杜笃之获得戛纳技术大奖的那一年,杨德昌也是这般说服评审团的。技术有很多层面,台湾不大,电影工业规模小,但能专注自己的领域,拥有努力做到最好的那个心,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鼓励吗?本期杜笃之专访,要揭秘的就是这位台湾新浪潮电影干将奉献的技术派报告。

 

工作理念:“能够做每一种不同风格导演的电影才叫做专业”


  凤凰娱乐:好多人都喜欢叫你杜哥。

  杜笃之:其实叫杜哥就可以听得出来这个人在电影圈的辈分。早年呢,杨德昌他们都是叫我小杜。二十多岁我就认识他,那时候他大概也是三十出头,刚从美国念电影回来。有一段时间呢,大概自己老了,就变成杜哥了,然后他就随着大家叫杜哥。

 

  凤凰娱乐:他叫你杜哥,是不是也因为你们俩平时会比较亲密,然后很多话就比较随意?

  杜笃之:的确会有一些这样子的关系,的确会有。

 

  凤凰娱乐:你曾经为台湾新电影几乎所有的干将都录过音,能和这些风格和性格都不太像的导演合作,觉得最重要的是什么?

  杜笃之:我总觉得说,我是一个专业的录音师,那我得要能够做出每一种不同风格导演的电影,我才叫做专业,要不然我就要变成只是某一种风格的录音师,我要能够做出各种,所以我得勉励我自己,你要去认识每一个人,去了解他是哪一种风格,可以配合到什么程度,我觉得这个是对我来说,我把它当成是一个挑战。


  那也很幸运,就是说在新电影刚开始的时候,其实大家谈不上太多风格,我们对这个风格这个名词其实很模糊的,我们只是想把这个东西做得很好。其实那个做好的过程里面,你慢慢的会发现,有一些导演做出来的东西,比方说是理性的,有些导演做出来的东西就比较感性,所以每个人都慢慢做多以后就产生了风格。


和新电影时期的导演结缘:我们大家都想要做一些改变的尝试

 

《一一》拍摄现场,左三为杨德昌,左四为杜笃之。(图片由张洋洋独家提供给凤凰娱乐)《一一》拍摄现场,左三为杨德昌,左四为杜笃之。(图片由张洋洋独家提供给凤凰娱乐)

  凤凰娱乐:你最早和杨德昌结缘是基于一个什么状况?

  杜笃之:我跟他算是结缘很巧。我在“中影”这么一个大单位、大公司里面当一个录音助理,那也是训练了五六年了,也想要有一些突破,想要有一些改变,但是就没有导演支持,或者是没有机会。像杨导他们,就是刚从美国念电影回来,他们也想要做一些改变的尝试,但是他们也碰到一些阻力,也做不成。那我们这两方呢就很巧碰到了,认识了,然后一拍即合。就是大家都想要做的事情是一样的,只是大家都还不知道这事情到底要怎么做才会做的很好。所以刚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其实都摸索,就是说我们这个改变是要朝哪一个方向或者说怎么改会比较好呢,那个时间我想要做的所有改变的这些尝试,我都会跟杨德昌导演请教,跟他讨论,甚至于他会跳进来会帮我做这个东西。

 

  比方说我们想要录一个什么声音,那时候音效资料库里面其实非常少资料的。那我们想要一个半夜车子那种划过去的那种轮胎,安静的感觉,这个安静的感觉其实不容易录到。然后我们两个就开一个车,在阳明山山路上面绕来绕去,就是想要找这个氛围,找这个状态这样,搞了一晚上还迷路了。

 

  那时候,他们就是会跳进来帮你,或者是解决这些问题啊,或者是支持你做这个东西,或者跟你聊他的看法和他的想法,包括其间人的感觉啊,自然的那种现象,物理的现象,这些东西都是讨论范围。

 

  凤凰娱乐:杨德昌导演知识面很广。

  杜笃之:对,对对,他其实是做理工出来的嘛,所以他的逻辑性是非常强的,他也很喜欢尝试一些新的东西,包括DIY做很多东西。他的公司跟一个木工厂一样,他所有的刀、锯子、什么铲子,这些全部他都买得很整齐,在拍片现场缺了什么,我们自己,副导演,就开始当起木工来了,我们是这样子在拍片。

 

  凤凰娱乐:您出生在安徽芜湖吗,外省第二代?杨德昌生先生好像也是,但他是在大陆出生的。

  杜笃之:是,是,是。

 

台湾电影大师杨德昌台湾电影大师杨德昌

  凤凰娱乐:你们之间的共同点,或者说你们一直能合作,你觉得比较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?

  杜笃之:我到觉得跟这个没有那么直接的。

 

  凤凰娱乐:没什么关系。

  杜笃之:在台湾其实是没有这些,没有这方面的问题。实际说你在聊起小时候生活的时候呢,有很多是共同的经验,这是有。比方说家里面,或者是你邻居的状态啊,像牯岭街里面的邻居,隔壁住的是广东人,后面可能住的是山东人,我们家就是这样子的,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语言都多多少少各地的方言都会说一点点。像牯岭街里面小四家里面爸爸妈妈讲的是广东话,那出去以后跟人家那些近村的小流氓混太保的时候讲的又是四川话,这些东西基本上都是大家共同的生活经验。

 

  凤凰娱乐:那就是说实际上还是来自于创作理念上的一些共性,能够让你们一直合作下来。

  杜笃之:对对,这个比较是。

 

创新的动机:还原真实——演员应该有自己的特质,有自己的声音表现


  凤凰娱乐:回到那个时代的创作氛围,能否描述一些细节,大概是什么样一个氛围,能够让导演能够专注去产生这么多佳作。

  杜笃之:在当年大家都把他们叫做新锐导演,就是新的新人,然后又有新的想法,包括摄影的风格,光影的用法,声音的表现都跟以前很不一样。那我就是很幸运。我就是负责声音的表现。所以我们那个时候就是做非常多的改变,不敢说创新,但是改变了很多对声音的看法和要求。

 

  比方说,早期在新电影浪潮之前的台湾电影,几乎每一句,每一个演员的对白声音都是相同的,因为都是同一个配音人,配出来的声音。最有名的像秦汉,秦祥林,你去看很多他们演的电影,这两个演员的声音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,因为都是同一个人配音的。女主角,比方说林青霞,她们的声音几乎都是一样的,都是这几个配音员配的。

 

  那我们其实是想要改变这个,也就是说演员有自己的特质,自己的声音表现,导演当时会觉得这个戏演的很好,里面有一半的影响是他的声音,你可能是受他声音的感动,而觉得他这个片段录得很好。但那时候这很荒谬,声音并没有延续,并没有带回来,没有得录音,你只拍到他的影像,回来还要找另外一个人,因为那个人的声音比较好听,或者那个人的口齿比较好,讲话清楚,所以找了另外一个人帮他重新配音,然后你感觉就是不像,或者配的不准确,或者是什么。


《海滩的一天》张艾嘉剧照《海滩的一天》张艾嘉剧照


  其实那个情感的表达,落差蛮大的,所以其实后来也是用配音的,但是我们是找回他自己回来配音。比方说,像张艾嘉她就自己来配,好像《海滩的一天》里面所有的声音张艾嘉自己配了很久的,我们配音配到就是希望她连吞口水都要照那个节奏配出来,你吞口水可能会吸一口气才讲话,我们要求这些声音全部都要配出来,你讲话的那个律动,那个节奏才会跟原来完全一样的,才会还原回那个时候的状态。

 

  我们早期对所有人那种环境的背景声,几乎都没有的。我们就开始在搜集,去寻找,因为资料库里面没有这些声音,所以每一部电影我们都要列一张清单,然后花很多时间需找这些声音,然后把这些声音再放回电影里面,让电影里面的场景还原回那个真实的那个场景状态。包括一些空间感的那种制作,早期在做这个东西的时候,碰到很多困难,因为我们其实并不懂,我们要知道这个东西怎么做,然后呢你必须要有人支持你去做,支持你才做得下去,因为你多工作一天,多工作一个礼拜,你的那个老板压力就来了,就是希望你赶快把它做完。但是那个时候像杨德昌导演他呢,就是很支持我做这个事情,所以在背后呢就是一直支撑,就是有压力的时候他就去挡,然后让这个事情可以做成,让我们的理想可以实现。

 

  凤凰娱乐:这种创新,是为创新而创新,还是确实你们觉得核心来自于,谁更有助于诠释电影本身?

  杜笃之:也就是说,我们当然是想要把这个东西改变,想要创新,但是创新的目标,目的并不是说只是想要改变,而是想把它变好,把它变得我们觉得自然,觉得更真实的那个状态。所以我们不只是在对白上面努力做这件事情,我们还在音效上面,在一些配乐,观念上,我们自己在一直调整,一直在检讨这个东西。而这个过程包括,我几乎帮别的导演做东西的时候,我也会找杨导演讨论,就是我最近有一个新的想法,我们还要做个什么东西,我跟他讨论这事情可不可行。他有时候会过来看,觉得这个东西很好,他就会跟我讲,包括说好像还可以做点什么,然后我们就会来做一些改变。包括比方说,你可能碰到很多阻力,这阻力来自于你周围的人不愿意跟着你这么累,那他会想,他会在旁边支持你说,你坚持一下,你要这样子。那你常常得到他这样子的人,尤其在我的心里面是很崇拜的一个导演,一个你很佩服的人支持你做这个事情,其实那个力量非常的大。


  来源:凤凰娱乐


【查看更多】

专访杜笃之——台湾新浪潮电影的技术派报告(一)

专访杜笃之——台湾新浪潮电影的技术派报告(二)

专访杜笃之——台湾新浪潮电影的技术派报告(三)


标签:台湾专访新浪潮报告电影

发表评论 (已有条评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