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体验不一样的上海风景?去慢行景观桥!

好知乎

(*>.<*)

  随着市民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,一些桥梁不只为满足通行的刚需,更是逐渐成为眺望城市景观、开发水岸空间的调和剂。

  以黄浦江边的各类慢行桥为例,从它们的亮点和巧思中,我们或许能琢磨出未来好的城市慢行桥究竟什么样。

(*>.<*)

  小桥座座,江风习习

  上海的一江一河,堪称慢行桥的集中区。

  而其中,黄浦江东岸在近几年的贯通工程中,建了十几座突出慢行理念的桥,颇具代表性。它们在设计之初,除了通行功能,还把景观价值放到更重要的位置。从它们身上,或许能看到城市未来慢行桥的趋势。

  川杨河桥主跨径为165米,同时承担着通航功能,打通了片区河流的断点。川杨河是上海为数不多的笔直的人工河流,全长28公里,河道宽约70米,连接起黄浦江、长江两大水系。站在川杨河桥上,可听到黄浦江水拍岸,渡轮鸣笛阵阵。

  桥的左侧是开放的圆形广场,拥有开阔的望江视野,一条人行通道穿越桥底,通向货运码头。广场上,小孩追逐嬉戏、老人沿江散步。

  美中不足的是站在桥上望向左侧,可以明显看到滩涂上堆积了一些建筑垃圾。

  下桥后的右侧有一座体育馆,青少年们穿戴护具往来骑行。沿着步道往前,不远处是16号望江驿,成群青少年在附近空地踢足球。

  10分钟内,几十名青少年骑行而过或使用滑板通行。9名步行者停留观景,可见它是名副其实的“景观桥”。

  据记者观察,骑行者常会在步道观江留影,下坡时再穿过另一侧的通道回到骑行道。下坡长而陡,耳边时常飞过家长提醒孩子刹车的呼喊。在无障碍电梯出口,一位妈妈因看不到先行骑车过桥的孩子,来询问骑行道下桥点的位置。

  桥面栏杆采用双层木质栏杆,部分轻微积水,第二层预留的低位栏杆从无障碍电梯出口一路延伸,有老年人用来压腿。步道上铺有防滑防水层,踩踏时有较明显的颗粒感,积水少。但右侧楼梯平面的积水就相对严重一些,加上踏步较窄,中老年人纷纷止步。

  从川杨河桥沿着滨江一路向北约2公里,就是倪家浜桥。桥长30米、宽12米,十分小巧,更像一个公共装置。桥下的倪家浜仅25米宽,原本是一条废弃的“盲肠”河道。整座桥梁外罩一层玻璃,颇有特色。

(*>.<*)

  该桥还利用高低拱将步道和骑行道分流。桥梁外侧的拱桥靠近黄浦江,适合漫步观赏江景。内侧的吊桥弧度较小,适宜骑行。

  走上桥,玻璃壁上有桥梁简介,包括设计理念、施工单位等。不过玻璃内侧有大面积积灰,靠近可见有人用灰尘留字“×××生日快乐”“新年快乐”等。灯管同样积灰较多,一些灯管内壁有绿植或其他污染,影响了照明亮度。

(*>.<*)

  家住浦东的曾大爷近些年来有了新的爱好:天微亮时,从杨浦大桥底下,沿着蜿蜒的滨江步道行走8公里再返回。偶尔他会和几位老人结伴出行,一边远眺黄浦江,一边分享过去的故事。但他有自己独享的时刻。每天清晨,他喜欢在洋泾港桥和民生码头逗留一会儿,循着景观照明的灯光,向朦胧的陆家嘴道一声早安。

  这些错落有致的慢行桥成为城市空间和建筑之间的纽带,也连接了城市的过去与未来。

  好的慢行桥,不仅打通断点,也不仅景观优美,它应该能激活城市水岸空间的活力,缝合周边的碎片,甚至弥补原本地块上的一些先天不足,像一个妙手的“裁缝”。

  “城市的公共作品,不能太表现设计师自己,应该更多考虑为城市整体景观、为市民体验和活动服务。建筑本身太高调,大家只会看建筑。但最好看的,其实是城市的风景。”刘宇扬说。

标签:黄浦江城市景观步道望江

发表评论 (已有条评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