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科到底是什么意思

QQ爱

O(∩_∩)O

民科是可以理解成民间科学爱好者 ,指那些游离于科学共同体之外而热衷于科学研究的人员。有些置身于科学共同体之中,但从事一些并未列入科研计划的个人兴趣研究课题的人。

民科到底是什么意思?

民科的定义:

1、游离于科学共同体之外而热衷于科学研究的人员。 

2、在非国立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。

3、置身于科学共同体之中,但从事一些并未列入科研计划的个人兴趣研究课题的人。 

4、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训练,也不精通相关领域的科学理论,更没有国家的科研经费支持,但却对科学研究有浓厚的兴趣,敢于提出或解决某个重大科学问题的科学爱好者。

5、或者希望一举解决某个重大的科学问题,或者试图推翻某个著名的科学理论,或者致力于建立某种庞大的理论体系,但是他们却不接受也不了解科学共同体的基本范式,与科学共同体不能达成基本的交流的科学爱好者。

民科的形成原因:

民科的出现也与“大跃进”思潮、1980年代中国官方对于科学家的宣传和重视,等历史因素有关。

1980年代以前的主流意识形态一直强化着这样一种价值观念:一个人要有远大的理想(比如为国争光,为人类造福等等),为此,个人的物质生活乃至生命都是可以并且应该牺牲的,是谓献身。当不足以牺牲生命时,就强调对物质生活的牺牲——“苦行”。在这种语境中,苦行与牺牲都具有很高的意识形态价值。反过来,苦行与牺牲的决心与程度,又成为其衡量精神和理想是否纯粹的标志。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理想主义姿态与这种语境正相一致。同时,这种“争光理想”与某些传统思想,如孟子之“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智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”民间之“吃的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,在表现形式上并无二致。因而民间科学爱好者的理想主义表观下,也可能潜藏着某种功利之心。

从五四运动开始,科学的地位日渐提高。1949年之后,唯科学主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,科学常用作形容词,代表正确的、高明的、有效的。投身科学事业一度是广大青年的美好选择。然而在文革期间,虽然“科学”这个词仍然具有意识形态价值,但具体的科学工作和科学工作者的社会地位一再下降,甚至有了负的意识形态价值。这时,科学已经不能作为实现“争光理想”的手段。

1976之后,中国社会开始发生巨变。1977年高考恢复,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,“科学的春天”在中国大地突然降临,科学家重新获得了崇高的地位。“学好数理化,走遍全天下”成为当时的流行语。甚至在1980年前后高中文理分科时,曾存在普遍的文科歧视——只有理科学不好的人才会去学文科。 

标签:科学共同体意识形态苦行爱好者

发表评论 (已有条评论)